信息化发展十年回顾:从量变到质变

2010-5-26

  “千年虫”的担忧似乎还在昨天,不想新世纪都已经过去十年(2000-2010)!这十年的全球经济从新千年之初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到今天的金融危机,可谓是波澜起伏。中国经济虽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也经历了外资的冲击,同时也把中国制造打到了全世界,在历经风雨中锻炼了筋骨。与此相对应的信息化在中国的发展壮大,可以用“从量变到质变”来形容。

 

  应用:从ERP开始走向深入

 

  ERP是否普及了?这可能需要一些调查数据来证明。但从概念的普及来看,的确在这十年达到了一定程度。无论企业或组织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从部门级别向企业级的整体应用发展,尽管各家企业所处的阶段不同。

 

  ERP等管理软件系统的应用已经不只是大型企业的专利,大量中小企业都有意愿,或者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管理软件系统,对信息化的功能和所发挥的作用很有心得。更加值得高兴的是,企业对信息化应用领域中遇到的各种“三字经”都耳熟能详,而且都能驾轻就熟地选择应用。包括PL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MES(生产执行系统)APS(高级排产系统)EAM(企业资产管理)EPM(企业绩效管理)等等从局部到全局,从表面到专业深度都有大量的企业正在应用。

 

  从应用的客户人群来说,这十年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中国企业的“小而全”和“大而全”的特点让更多厂商愿意为之开发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方案。从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来说,专业性和集成性的趋势更为明显。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称为是信息化商务解决方案的典型代表,从前端到后台的所谓全程电子商务系统可望成为下一个大热点。

 

    厂商:国内外厂商并驾齐驱

 

  毫无疑问,中国第一批的独立软件商得益于当年的会计电算化的审核制度。当年基于本土客户需求的会计电算化为中国刚开始发展的独立软件企业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也就是这批企业中成就了几家可以与国外厂商在管理软件市场份额上一争高下的本土软件公司。现在的中国信息化市场基本上可以说是国内外厂商并驾齐驱的时代,在某些特殊领域内大家各有千秋。

 

  中国企业在这十年的发展实践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必然要和标准规范的软件系统进行融合,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最佳业务实践”。不少新兴的本土软件在得益于一些行业和大型企业的支持下,正在迅速成长为新的一股力量,为中国软件的第二次崛起打下坚实的基础。

 

  海外软件也开始形成了新一轮进入中国市场的浪潮,但是,直接进入的机会成本已经大大提高了,和本地合作伙伴合作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无论似乎产品技术,还是资本层面,只有在把国际视野和本土市场做一个有机地整合,对双方才会获得最大的利益回报。

 

    用户:行业化解决方案更解渴

 

  有业内专家用“大型超市、便利店到专卖店”来形容“通用软件、小型应用和行业解决方案”,认为用户对以行业为背景的解决方案会更加青睐。从用户的调研来看,事实也是如此,而且这十年来,的确也涌现出不少基于行业的解决方案供应商,其规模的发展势头不容小觑,仅在各大证券市场就有不少挂牌上市的公司。

 

  首先,客户对行业解决方案的要求并不低,其复杂程度要求更高。只有深入了解行业企业的需求才能赢得他们的长期信任。而且,行业解决方案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从财务到分销,从ERP到资产管理,几乎都是从特定客户的工程项目开始起家的,最终形成一些固定的产品得以在全行业推广。

 

  其次,行业解决方案供应商势必与通用软件厂商形成正面竞争。在专业性上,行业解决方案商自然有其明显优势。但在供应商规模、品牌知名度、影响力方面就会略逊一筹。更何况一些实力雄厚的通用软件厂商也会花精力、资金、人才等各种因素进入这个市场,形成通用产品下的专业解决方案,形成更为激烈的竞争。